市发改委等四部门关于印发《连云港市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高质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内外联通、集约智慧、畅通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更好地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奋力书写好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新答卷,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连云港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有关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影响物流业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制约,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建成立足江苏和淮海经济区、辐射中西部、联动“一带一路”的新亚欧陆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
二、发展目标
到2026年,基本建成集信息化、网络化、智慧化为一体的支撑全市经济高效运行和服务“一带一路”经贸往来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物流规模显著提升。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实现现代物流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速9%。
——降本增效成效明显。完善运输网络、畅通物流通道、优化运输结构,全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不断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至12.5%。
——基础网络逐步完善。基本建成“东西双向、海陆互换”的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形成“大枢纽、大通道、大路网、大运输”的海陆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格局。
——平台载体培育壮大。鼓励物流经营主体争先创优,新增规上物流企业150家、省级重点物流平台9家。
——支点服务持续增强。全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东中西区域合作等战略,国际班列开行达到1000列,中哈物流合作基地集装箱量达到27.56万标箱,上合物流园物流量达到8500万吨。
三、主要任务
(一)补齐短板弱项,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 港口建设加速推进。实施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等一批港口龙头工程。统筹推进连云港区旗台作业区混矿堆场一期、旗台作业区至上合物流园海河联运全封闭廊道等一批重点物流设施项目。(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港口集团,相关县区政府、功能板块管委会,以下条款均需相关县区政府、功能板块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 铁路末梢逐步打通。加快推进徐圩新区产业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和赣榆港区铁路专用线二期、徐圩港区铁路专用线一期前期工作,实现铁路干线运输与重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的高效联通。(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发改委)
3. 内河水运提速发展。加快宿连航道(京杭运河至盐河段、徐圩港区、连云港区疏港航道)等二级航道建设,打造苏北、鲁南地区最佳出海水运通道。突出支线航道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推进灌河港区支线航道、东海支线航道等项目前期研究工作,争取纳入省级规划并早日实施。(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水利局)
4. 公路能效日趋提升。推进国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加快长深高速公路连云港至淮安段、沈海高速公路赣榆至灌云段扩建工程,提升连云港南向至淮安、南京,北向至山东的市域南北大通道高速公路通行保障能力。强化与国家运输大通道衔接,建成连宿高速公路徐圩至灌云段,实现徐圩港区快速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进一步拓展机场服务腹地。推动北疏港高速公路二期建设,实现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客货分离”,提升连云港区的高速公路集散能力。(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发改委)
5. 航空网络拓深织密。积极拓展国际航线,争取开通东南亚、日韩和港澳等国际地区航线。围绕产业需求,开辟货运包机航线航班,探索发展经西安(乌鲁木齐)连接哈萨克斯坦的国际货运航线。加快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加密至北京、广州、西安等城市航班密度。积极招引国内外航空快递、电商物流龙头企业入驻,加快布局全货机航线网络。(责任单位:连云港花果山机场、市交通局、市邮政管理局)
6. 管道体系更加健全。依托连云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快推进连云港至仪征原油管道、新海石化原油管道联通工程,增强石油保供能力。依托油气长输管网,对接国家管网西气东输、青宁管道、中俄东线等输气主干管网,增加我市天然气下接口数量,提升供气保障协同能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加强智慧互联,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
7. 奋力推进智慧物流发展。整合提升现有物流平台功能,集成港口、公路、内河、铁路等运输信息,打造全国一流信息化平台。推动5G、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升级,支持园区和企业应用新兴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提升标准化、智能化水平。鼓励使用新能源(纯电动)货车在城区配送,保障优先通行和专用停靠接卸,形成绿色运输、绿色流通协同发展的物流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公安局)
8. 聚力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推动港口大宗货物“公转水”“公转铁”,港口大宗货物利用水路、铁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集疏运比例提升至85%。加强港口设施设备建设和工艺创新,加大35吨宽体箱推广使用力度,推进适箱大宗货物“散改集”。(责任单位:市港口集团、市交通局)
9. 倾力打造铁水联运品牌。打造铁水联运精品线路,推进郑州、合肥、徐州等城市至连云港铁水联运特色通道建设。依托港口、铁路物流基地、综合货运枢纽,优化布局内外贸集装箱还箱点,与徐州、合肥等陆港城市合作建设空箱中心,推动建立跨区域、跨运输方式的集装箱循环共用系统,降低空箱调转比例。(责任单位:市港口集团、市交通局)
10. 着力培育海河联运特色。加快发展覆盖苏鲁豫皖四省的海河联运网络,搭建中西部地区“出海口”。积极打造徐州、淮安、宿迁等精品线路,加密连云港—淮安海河联运线路,实现内河腹地货源与连云港港的深度捆绑。推动连云港港与苏北地区内河港口共同开展内陆集装箱中心建设。(责任单位:市港口集团、市交通局)
(三)推动融合发展,优化商贸物流体系
11.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设和改造升级一批县域商业、物流配送、农产品流通设施和网点,支持县域重点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连锁化转型升级,推动企业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和服务下沉。(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12. 优化城乡配送网络布局。推动乡镇配送节点和村级公共服务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建立乡镇快递公共配送站。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电商企业共同参与改造县乡村三级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物流交通链条。(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自然资源局)
13. 促进快递电商深度协同。全力招引头部快递企业,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完善配送网络。建设具备仓配一体、快递集散、电商孵化、展示体验等功能的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园。支持快递企业依托网络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服务社交电商、体验式电商等电子商务新业态。探索研究高铁快运可行性,促进我市由“铁路末梢”劣势向“装载源头”优势转变。(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
14. 支持海外仓建设发展。编制印发海外仓规划,推动对外贸易健康稳步增长。鼓励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设立海外仓,不断优化海外仓货物通关流程,落实属地查验等便利措施,在着力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通关效率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推进“海外仓+国内仓”多仓联动、标准运作,构建跨境电商货物双向集散中心,实现园区贸易联通、融入全球供应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15. 聚力发展专业物流。编制冷链物流规划,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水产品冷链物流运行管理。健全冷链温度监控体系和追溯体系,完善冷链物流监管技术体系。建立完善大件运输联动响应机制,简化企业报批流程,为大件运输企业提供全链条便捷运输服务。依托连云港港等大型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应急物流转运场站,强化应急物资中转集散、接驳配送等功能。(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邮政管理局)
(四)聚焦内联外通,提升支点服务能级
16. 做大做强对外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两基地一班列”建设,全力争取“连云港—徐州中欧班列(陆海)集结中心”获批,推动上合物流园、中哈物流基地提质增量。(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港口集团)
17. 引进培育骨干物流企业。围绕综合型、平台型和精专型企业建设要求,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创新引领力、市场带动力的现代物流领军企业。鼓励现有优质物流企业与物流总部企业合作,实现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嫁接。(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交通局)
18. 加速融入长三角发展。深化与上港集团合作,实施“组合港战略”,提高连云港用港体验。强化市场营销、通道拓展、信息互通、空箱中心建设,推动“两港一航”服务向中西部延伸。升级赣榆支线服务,加强与环渤海、粤港澳大湾区等港口群联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港口集团、市交通局)
19. 全面做足陇海线文章。稳步推进与中西部地区无水港联动、信息资源协同,加快向徐州、郑州、兰州、霍尔果斯等重要枢纽延伸海港功能。整合市场、物流、场站等上下游资源要素,联合物流企业补链强链延链,拓展全程物流服务,发展以通道为载体的物流经济,降低全程物流费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港口集团)
(五)深化关键环节改革,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20.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持续推进“跨省通办”,发挥电子证照作用,做好不见面审批服务。优化大件运输审批流程,推广“信用+承诺+批量”审批新模式,强化“1+1+1”联络员服务机制,提升大件运输行政审批效率。(责任单位:市政务办、市发改委、市交通局)
21. 优化物流市场执法监管。开展涉港收费专项检查,促进港口收费规范透明。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减少对物流企业生产运营的干扰。构建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体系,扩大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推行交通有温度柔性执法。规范货运市场秩序,推进危险货物专项治理,压缩因安全隐患引发的社会成本。加强对网络货物运输平台的监管,督促互联网货运平台向社会公开计价规则。(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
22. 强化物流政策资金扶持。继续执行公路通行优惠政策,降低鲜活农产品、港口集装箱、中欧班列集装箱车辆通行成本。落实内河船舶交通船闸过闸费优惠减免政策,持续降低水路通行成本。争取省级层面中欧班列补贴资金支持力度,落实航线航班、中欧班列市级配套资金扶持,提升国际枢纽海港综合竞争力。(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财政局)
四、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物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在市营商环境专班分设物流工作专项组,加强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督查考核,协调解决行动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财税扶持,严格落实物流领域各类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向上争取,全力争取各条线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债券等专项资金,支持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投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支持物流企业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开展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满足自身业务需要的专业人员。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认真开展物流季度统计分析和重点指标物流年度统计测算工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教育局、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